第(3/3)页 时间在推土机的轰鸣、钻井塔的矗立和工人同志们带着希望的笑脸中悄然滑过,转眼已是1953年的初夏。 对于汉东省而言,这一年半,是真正意义上的 “陈朝阳时代”的奠基期。 他以省委第四书记、工业厅长之权限,将其超越时代的视野与铁腕的执行力,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。 在“治碱先治水”和“江都石油大会战”两大战役的拉动下,汉东省的工业体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扩张。 江都油田:已从一口“华江一井”,扩张为拥有七口生产井的小型油田。 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,日产原油稳定在15吨左右。 依托原油,周慕白领导的炼化团队已能稳定产出柴油、汽油和沥青。 一座代号“红星炼油厂”的小型设施在荒原上秘密建成。 大兴煤矿,经过彻底整顿,生产效率飙升。 年产量从51年的50万吨,猛增至52年的85万吨,预计53年将突破120万吨。 不仅满足了省内急速增长的能源需求,更通过香港渠道,出口优质无烟煤3万吨,换回了汉东省第一批自主赚取、宝贵的85亿元外汇。 “汉东第一机械厂”,在郑春秋主持下,已能小批量生产改良型钻头、耐腐蚀水泵和适用于盐碱地的“阜宁-52式”重型步犁。 其产品标准,正是陈朝阳强力推行的 “汉标”雏形。 “汉东日用化工厂”正式投产,利用石油副产品,生产肥皂、甘油。 其汉东牌肥皂去污力强,价格实惠,迅速风靡全省,并开始向周边省份辐射。 在这一年半里,汉东省新建、扩建百人以上规模的厂矿27家,涵盖小型钢铁、水泥、砖瓦、农具、食品加工等领域,初步形成了围绕能源和基础材料的内循环工业骨架。 1951年,汉东省全省工业总产值约为4500亿元。 至1952年底,这一数字跃升 7200亿元,增长率接近60%。 预计到1953年中,在石油、煤炭、机械制造和轻工的共同拉动下,全省工业年产值将历史性地突破1万亿元大关! 第(3/3)页